close
河南蟋蟀生意:價格倍增 有村民能賺近20萬
河南延津一個名為德士村的村莊,近日吸引來瞭數百名收購蟋蟀的客商。
在這裡,蟋蟀俗稱為蛐蛐兒,德士村村民稱之為“蟲”,本為田野害蟲,因為一年一度的蟋蟀收購商的到來,而身價倍增。
每到夜色來臨,以德士村為中心,方圓數百裡的田野裡,就會出現捉蛐蛐兒的村民。
一隻蛐蛐兒的價格,十元、上萬元不等。村民們大多靠這個增加四五萬元收入,技術好、頭腦活絡的村民,能掙近20萬元。
探訪
村民夜間“捉蟲”忙 有人一天賣瞭近兩萬
白天走進延津僧固鄉的村莊,很難見到村中的村民。
在這裡,白天睡覺,夜間捉蟋蟀,已經成瞭大傢共同的生活狀態。
董瑞印從晚上八點多,會在玉米地裡待到兩三點
每到下午五點左右,僧固鄉德士村才開始有“煙火”氣息,村民們三五成群,驅車向更遠的田野駛去。
他們身穿雨鞋,隨身帶著照燈,挎包、竹筒,網兜,鉆入玉米地中,幾乎是地毯式搜索。
捉到的蟋蟀,會在地頭從竹筒倒到罐子裡
夜深人靜,也是蟋蟀最愛鳴叫的時段,人們不敢休息,耐心的等待著蟋蟀的叫聲,辨別著蟋蟀的方位和大小。
在8月18日夜裡一場大雨洗禮瞭玉米織起的青紗帳。待雨水初停,村民們身著雨披在青紗帳裡尋覓。
“剛下過雨,地裡還濕著呢,能進去嗎”?河南商報發哥詢問一位當天夜間捉蛐蛐兒的年輕小夥兒。
“雨水過後有蟲鳴,這個時候“捉蟲”正好”,他解釋說,村裡捉蟲的老手們一聽鳴叫,就知道“蟲”的方位、大小,戰鬥力如何。
發哥跟隨著他到田野裡走瞭一會兒,蟲鳴聲交互回應,時有時無。
“捉到好蟲,能賣上萬,但凡年輕點的村民都出來捉蟲”,小夥不顧玉米葉子的銳利,低著頭穿梭。
蟋蟀市場上賣小吃的老楊燕窩推薦,已經80多歲瞭。
他告訴發哥,就在8月19日早上的蟋蟀交易市場,有一對夫妻分別以8000元、6000元、4000元的價格賣瞭三隻蛐蛐兒。
現在,每年8月蟋蟀收獲季,僧固鄉的村民們都從外地爭相返鄉,抓捕蟋蟀售賣,一戶人傢能增收四五萬元。
市場形成
為瞭知道延津有蟋蟀 有人花瞭5000元的“消息費”
在德士村,說起捉蟋蟀的歷史,老老少少都會說起“上海鈑金工”的故事。
這個鈑金工,就是德士村村民楊振民的侄子。由於侄子的緣故,楊振民也成為瞭村中捉蛐蛐兒的第一批人。
據他回憶說,1996年時,自己的侄子在上海做汽車鈑金工,侄子的搭檔是個上海小夥,對蛐蛐兒有研究,二人相約到德士村捉蛐蛐兒。
當時楊振民一傢並不知道蛐推薦滴雞精蛐兒值錢,結果捉的其中一個蛐蛐兒,對方給瞭五十元錢。
“五十個硬幣,一骨碌一骨碌的,嚇瞭我一跳,用牙咬瞭咬,不知道這錢真假,特意到商店裡花瞭一下,才知道是真錢”,楊振民的傢人提起當時的情景笑個不停,“那時候到縣城幹一天活才幾塊錢”。
隨後的幾年,每到蟋蟀收獲的季節,楊振民都和村裡的六七位村民,開著拖拉機到田野裡捉蟋蟀。
“來這裡的收購者一直說延津蟋蟀鬥性不好,給的價格才幾十塊錢,”楊振民說,後來,遇見瞭一位山東的客商來這裡找蛐蛐兒,楊振民起瞭疑心,詢問才得知,這位客商是花瞭5000元的“消息費”,才知道延津有蟋蟀的。
這時,楊振民才知道在北京、上海等地,口碑好的蟋蟀,其實就來自於延津德士村。
2007年後,隨著集市搬遷到省道附近,加上網絡信息傳播發達,延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日漸出名,並吸引瞭外地的收購商。
目前,延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向四周分散,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為中心,形成瞭老儀門、南宋村、班幹村、李元屯鎮等十幾個蟋蟀市場,輻射到安陽、滑縣、衛輝等區域。
買賣現場
幾百名買傢沿路兩側排開 等待村民展示“戰果”
延津德士村村頭,沿著310省道約500米長的距離,是全國有名的蟋蟀交易市場,這個市場隻有每年8月初到9月中旬才可以稱之為“市場”,因為蟋蟀的交易時間隻有40天左右。
凌晨3點多,就已經有村民帶著一夜的戰果前來尋覓買主。
早晨5點到8點,是市場最繁忙的時候。 來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買傢此時都出現在蟋蟀交易市場上,他們面前擺放一張桌子形成臨時攤點,幾百名買傢沿著道路兩側依次排列,等待村民展示“戰果”。
“要多少?”一位買主在看瞭村民阿遠滴雞精團購(化名)帶來的蟋蟀後,詢問阿遠心儀的價格。
阿遠比瞭下手指頭,表示要五百元。
這時,禮花聲響起,這意味著有村民的蟋蟀賣價超過瞭1000元。這是市場上一條不成為的規矩,一條蟋蟀賣價超過一千元,賣傢就放禮花慶祝,也有吉利討彩的意思。
阿遠說,這個集市上今年最高的成交價格為一萬六千元,大傢都期待著,這個紀錄被打破。
村民老董有21年的捉蟋蟀的經驗,今年,他有一次蹲守瞭三天抓到一個蟋蟀,賣瞭8000塊錢。現在他手中有一個“蟲王”,他預計著能賣出5萬元錢。
在一個收購蟋蟀的攤點前,河南商報發哥看到在買傢面前的蟋蟀被放在一個白色的瓷罐中,罐下是硬度適中、稍微濕潤的泥土,上面罩著一層綠色的絲網。
買傢有的看一眼蟋蟀,就斷定自己是否有意收購,有收購意向時,買傢會拿著一支細小的木刷“挑逗”幾下蟋蟀。
“這能看它的牙齒、腿部力量”,一位來自安徽的收購者邊用木刷撥弄著蟋蟀邊解釋說。
來自上海的楊先生是專門收購蟋蟀的客商,近段時間,他和搭檔一起收購瞭近五十條蟋蟀。
“8月15號前後幾天是產好蟋蟀的時候,我們見到好的(蟋蟀)會收,有時也會自己去田野裡捉”,楊先生說。
說法
野生蟋蟀日漸難覓 有人開始搞起人工繁殖
德士村周邊的村莊,幾乎人人捉蟋蟀,原本是令人頭痛的田野害蟲,而今成瞭村民眼中的“香餑餑”,周圍的田野早已被村民們搜瞭個遍兒。
“前幾年生意不行,今年才算好點,賣瞭五六萬元”,在德士村村民孫女士傢裡,發哥看到瞭人工繁殖的蟋蟀。
約一分地大小的玉米地上,一大塊白色的覆蓋網把上空罩瞭個嚴實,玉米地周圍用塑料佈圈瞭起來。
據孫女士介紹,傢人以前在上海學習過人工養殖蟋蟀技術,隨著延津蟋蟀市場生意越來越好,就想起瞭在傢中養殖蟋蟀。
他們選用的辦法是把優質的野生蟋蟀進行交配取卵,待孵化到螞蟻大小時再放入土地中飼養,這樣養成的蟋蟀屬於“半野生”蟋蟀,叫聲好,容貌形狀也好,也有戰鬥力。
現在,這種“半野生”蟋蟀培育方式已經三年,對外批發價格為50元一隻,平時也會有固定的客戶來這裡購買,今年出售價格最高的一隻是2000元。
衍生
與蟋蟀相關的用品生意火爆
眼下,捕捉蟋蟀靠全面覆蓋,地毯式搜索,在村民收入增加的背後,是一個蟋蟀繁衍的生態鏈。
蟋蟀吃飯用的指甲大小“盤子”、喝水用的“吸管”、住的瓦罐“房子”、吃的“大餐”,還有捕捉蟋蟀的網兜、竹筒、手電筒、頭燈、雨靴、挎包等,一應俱全。
一位攤主說,要配齊這一套至少得一百元。據他介紹說,這個收購季下來,僅賣這些蟋蟀用品,就能賺五六萬元。
除瞭蟋蟀用品外,連一張桌子,一把凳子,路邊一塊地兒,租用一天就要花費五兒童雞精推薦十元錢。
外地客商的到來,也帶動瞭當地的餐飲、住宿、診所、旅遊等生意的興起。
僅住宿一項,以村中唯一的商務酒店為例,一個月下來收入能達到五萬元左右,因為房源緊張,有的客商隻得到村民傢中居住。
聲音滴雞精推薦孕婦
機遇還是危機?
有專傢擔憂說,看似是害蟲的蟋蟀,在生態鏈中也是重要的一端,如果過度捕捉,會破壞生物鏈,甚至引起鳥類減少,進而影響其他生物物種。
也有人認為這對於村民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產業鏈形成來說是一次機遇,畢竟“鬥蟋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如果延津蟋蟀市場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必會利於當地經濟的提升。
在微博上,面對著“村民捉蟋蟀月入四五萬”的消息,許多網友也紛紛發表看法。
@鸚鵡洲:“辭職捉蟋蟀算瞭”。
@菜小營:上次騙我談戀愛,現在又騙我抓蛐蛐兒,能不能實在點?
也有網友表示,自己傢鄉的蟋蟀不錯,歡迎收購。
還有網友表示瞭擔憂:
@yuanyuanpink:多抓幾次,隻怕蟋蟀也要變成保護動物瞭。
一傢“綠色中原”的微信公眾號發佈瞭一篇《喊話延津政府:保護蟋蟀,刻不容緩》的文章,文中提出,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對某一物種構成重大威脅的行為暢通無阻,成為一個人人趨之若鶩的“正常”行當,生態保護愈來愈受到重視的當下,不能不說時一個極為反常的現象......它的盛衰自由大自然掌握著平衡。
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文 首席記者 楊東華/圖
本文來源:河南商報
責任編輯:劉慧_HN006
河南延津一個名為德士村的村莊,近日吸引來瞭數百名收購蟋蟀的客商。
在這裡,蟋蟀俗稱為蛐蛐兒,德士村村民稱之為“蟲”,本為田野害蟲,因為一年一度的蟋蟀收購商的到來,而身價倍增。
每到夜色來臨,以德士村為中心,方圓數百裡的田野裡,就會出現捉蛐蛐兒的村民。
一隻蛐蛐兒的價格,十元、上萬元不等。村民們大多靠這個增加四五萬元收入,技術好、頭腦活絡的村民,能掙近20萬元。
探訪
村民夜間“捉蟲”忙 有人一天賣瞭近兩萬
白天走進延津僧固鄉的村莊,很難見到村中的村民。
在這裡,白天睡覺,夜間捉蟋蟀,已經成瞭大傢共同的生活狀態。
董瑞印從晚上八點多,會在玉米地裡待到兩三點
每到下午五點左右,僧固鄉德士村才開始有“煙火”氣息,村民們三五成群,驅車向更遠的田野駛去。
他們身穿雨鞋,隨身帶著照燈,挎包、竹筒,網兜,鉆入玉米地中,幾乎是地毯式搜索。
捉到的蟋蟀,會在地頭從竹筒倒到罐子裡
夜深人靜,也是蟋蟀最愛鳴叫的時段,人們不敢休息,耐心的等待著蟋蟀的叫聲,辨別著蟋蟀的方位和大小。
在8月18日夜裡一場大雨洗禮瞭玉米織起的青紗帳。待雨水初停,村民們身著雨披在青紗帳裡尋覓。
“剛下過雨,地裡還濕著呢,能進去嗎”?河南商報發哥詢問一位當天夜間捉蛐蛐兒的年輕小夥兒。
“雨水過後有蟲鳴,這個時候“捉蟲”正好”,他解釋說,村裡捉蟲的老手們一聽鳴叫,就知道“蟲”的方位、大小,戰鬥力如何。
發哥跟隨著他到田野裡走瞭一會兒,蟲鳴聲交互回應,時有時無。
“捉到好蟲,能賣上萬,但凡年輕點的村民都出來捉蟲”,小夥不顧玉米葉子的銳利,低著頭穿梭。
蟋蟀市場上賣小吃的老楊燕窩推薦,已經80多歲瞭。
他告訴發哥,就在8月19日早上的蟋蟀交易市場,有一對夫妻分別以8000元、6000元、4000元的價格賣瞭三隻蛐蛐兒。
現在,每年8月蟋蟀收獲季,僧固鄉的村民們都從外地爭相返鄉,抓捕蟋蟀售賣,一戶人傢能增收四五萬元。
市場形成
為瞭知道延津有蟋蟀 有人花瞭5000元的“消息費”
在德士村,說起捉蟋蟀的歷史,老老少少都會說起“上海鈑金工”的故事。
這個鈑金工,就是德士村村民楊振民的侄子。由於侄子的緣故,楊振民也成為瞭村中捉蛐蛐兒的第一批人。
據他回憶說,1996年時,自己的侄子在上海做汽車鈑金工,侄子的搭檔是個上海小夥,對蛐蛐兒有研究,二人相約到德士村捉蛐蛐兒。
當時楊振民一傢並不知道蛐推薦滴雞精蛐兒值錢,結果捉的其中一個蛐蛐兒,對方給瞭五十元錢。
“五十個硬幣,一骨碌一骨碌的,嚇瞭我一跳,用牙咬瞭咬,不知道這錢真假,特意到商店裡花瞭一下,才知道是真錢”,楊振民的傢人提起當時的情景笑個不停,“那時候到縣城幹一天活才幾塊錢”。
隨後的幾年,每到蟋蟀收獲的季節,楊振民都和村裡的六七位村民,開著拖拉機到田野裡捉蟋蟀。
“來這裡的收購者一直說延津蟋蟀鬥性不好,給的價格才幾十塊錢,”楊振民說,後來,遇見瞭一位山東的客商來這裡找蛐蛐兒,楊振民起瞭疑心,詢問才得知,這位客商是花瞭5000元的“消息費”,才知道延津有蟋蟀的。
這時,楊振民才知道在北京、上海等地,口碑好的蟋蟀,其實就來自於延津德士村。
2007年後,隨著集市搬遷到省道附近,加上網絡信息傳播發達,延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日漸出名,並吸引瞭外地的收購商。
目前,延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向四周分散,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為中心,形成瞭老儀門、南宋村、班幹村、李元屯鎮等十幾個蟋蟀市場,輻射到安陽、滑縣、衛輝等區域。
買賣現場
幾百名買傢沿路兩側排開 等待村民展示“戰果”
延津德士村村頭,沿著310省道約500米長的距離,是全國有名的蟋蟀交易市場,這個市場隻有每年8月初到9月中旬才可以稱之為“市場”,因為蟋蟀的交易時間隻有40天左右。
凌晨3點多,就已經有村民帶著一夜的戰果前來尋覓買主。
早晨5點到8點,是市場最繁忙的時候。 來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買傢此時都出現在蟋蟀交易市場上,他們面前擺放一張桌子形成臨時攤點,幾百名買傢沿著道路兩側依次排列,等待村民展示“戰果”。
“要多少?”一位買主在看瞭村民阿遠滴雞精團購(化名)帶來的蟋蟀後,詢問阿遠心儀的價格。
阿遠比瞭下手指頭,表示要五百元。
這時,禮花聲響起,這意味著有村民的蟋蟀賣價超過瞭1000元。這是市場上一條不成為的規矩,一條蟋蟀賣價超過一千元,賣傢就放禮花慶祝,也有吉利討彩的意思。
阿遠說,這個集市上今年最高的成交價格為一萬六千元,大傢都期待著,這個紀錄被打破。
村民老董有21年的捉蟋蟀的經驗,今年,他有一次蹲守瞭三天抓到一個蟋蟀,賣瞭8000塊錢。現在他手中有一個“蟲王”,他預計著能賣出5萬元錢。
在一個收購蟋蟀的攤點前,河南商報發哥看到在買傢面前的蟋蟀被放在一個白色的瓷罐中,罐下是硬度適中、稍微濕潤的泥土,上面罩著一層綠色的絲網。
買傢有的看一眼蟋蟀,就斷定自己是否有意收購,有收購意向時,買傢會拿著一支細小的木刷“挑逗”幾下蟋蟀。
“這能看它的牙齒、腿部力量”,一位來自安徽的收購者邊用木刷撥弄著蟋蟀邊解釋說。
來自上海的楊先生是專門收購蟋蟀的客商,近段時間,他和搭檔一起收購瞭近五十條蟋蟀。
“8月15號前後幾天是產好蟋蟀的時候,我們見到好的(蟋蟀)會收,有時也會自己去田野裡捉”,楊先生說。
說法
野生蟋蟀日漸難覓 有人開始搞起人工繁殖
德士村周邊的村莊,幾乎人人捉蟋蟀,原本是令人頭痛的田野害蟲,而今成瞭村民眼中的“香餑餑”,周圍的田野早已被村民們搜瞭個遍兒。
“前幾年生意不行,今年才算好點,賣瞭五六萬元”,在德士村村民孫女士傢裡,發哥看到瞭人工繁殖的蟋蟀。
約一分地大小的玉米地上,一大塊白色的覆蓋網把上空罩瞭個嚴實,玉米地周圍用塑料佈圈瞭起來。
據孫女士介紹,傢人以前在上海學習過人工養殖蟋蟀技術,隨著延津蟋蟀市場生意越來越好,就想起瞭在傢中養殖蟋蟀。
他們選用的辦法是把優質的野生蟋蟀進行交配取卵,待孵化到螞蟻大小時再放入土地中飼養,這樣養成的蟋蟀屬於“半野生”蟋蟀,叫聲好,容貌形狀也好,也有戰鬥力。
現在,這種“半野生”蟋蟀培育方式已經三年,對外批發價格為50元一隻,平時也會有固定的客戶來這裡購買,今年出售價格最高的一隻是2000元。
衍生
與蟋蟀相關的用品生意火爆
眼下,捕捉蟋蟀靠全面覆蓋,地毯式搜索,在村民收入增加的背後,是一個蟋蟀繁衍的生態鏈。
蟋蟀吃飯用的指甲大小“盤子”、喝水用的“吸管”、住的瓦罐“房子”、吃的“大餐”,還有捕捉蟋蟀的網兜、竹筒、手電筒、頭燈、雨靴、挎包等,一應俱全。
一位攤主說,要配齊這一套至少得一百元。據他介紹說,這個收購季下來,僅賣這些蟋蟀用品,就能賺五六萬元。
除瞭蟋蟀用品外,連一張桌子,一把凳子,路邊一塊地兒,租用一天就要花費五兒童雞精推薦十元錢。
外地客商的到來,也帶動瞭當地的餐飲、住宿、診所、旅遊等生意的興起。
僅住宿一項,以村中唯一的商務酒店為例,一個月下來收入能達到五萬元左右,因為房源緊張,有的客商隻得到村民傢中居住。
聲音滴雞精推薦孕婦
機遇還是危機?
有專傢擔憂說,看似是害蟲的蟋蟀,在生態鏈中也是重要的一端,如果過度捕捉,會破壞生物鏈,甚至引起鳥類減少,進而影響其他生物物種。
也有人認為這對於村民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產業鏈形成來說是一次機遇,畢竟“鬥蟋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如果延津蟋蟀市場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必會利於當地經濟的提升。
在微博上,面對著“村民捉蟋蟀月入四五萬”的消息,許多網友也紛紛發表看法。
@鸚鵡洲:“辭職捉蟋蟀算瞭”。
@菜小營:上次騙我談戀愛,現在又騙我抓蛐蛐兒,能不能實在點?
也有網友表示,自己傢鄉的蟋蟀不錯,歡迎收購。
還有網友表示瞭擔憂:
@yuanyuanpink:多抓幾次,隻怕蟋蟀也要變成保護動物瞭。
一傢“綠色中原”的微信公眾號發佈瞭一篇《喊話延津政府:保護蟋蟀,刻不容緩》的文章,文中提出,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對某一物種構成重大威脅的行為暢通無阻,成為一個人人趨之若鶩的“正常”行當,生態保護愈來愈受到重視的當下,不能不說時一個極為反常的現象......它的盛衰自由大自然掌握著平衡。
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文 首席記者 楊東華/圖
本文來源:河南商報
責任編輯:劉慧_HN006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